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10月30日晚,B18硕士电气第二党支部开展红色电影观影活动,组织支部21名党员同志观看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
“影片从“士兵”、“对手”、“桥”三个视角,还原和呈现了一场70年前鲜为人知的历史: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战斗故事。
“融世代血肉金刚,换当下风平浪静”是电影想要传递给观众的精神,即便身处和平年代,依然能够通过电影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去接近、理解每个为祖国牺牲的先烈。
图二 支部合影
观影结束后,高燃的志愿军精神已然震撼着党员们的内心,无限的感动和对先辈的缅怀仍久久围绕现场。
党员曹俊表示:“如今这样的繁荣昌盛,是无数英勇的先辈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组成了这片土地的砖瓦城墙,是他们的宁死不屈,捍卫这如今的浩瀚山河。长江黄河再汹涌,长城林园再坚硬,都抵不过,那集结成军的民族心。”
此次观影活动,增进了支部党员对抗美援朝历史和志愿军精神的理解,也激发了党员们的爱国热情。
支部成员观后感
周渊
什么是英雄?对英雄的诠释似乎是每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面临的问题。在《金刚川》这部演绎“最可爱的人”的电影中,演职人员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十七八岁说一口方言有些怯生生的小战士是英雄;一心想要赶快参加战斗拿到奖章的老兵也是英雄;面对捉襟见肘的弹药不敢开炮的排长是英雄;豪情万丈、技艺精湛但不拘小节的贬职连长也是英雄……最后,时代都成全了他们,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出了自己的英雄故事。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归功于所有这些在抗美援朝中无所畏惧的英雄。
黄开艺
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以观影方式回顾历史,向“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关系着战役成败、志愿军誓死维护的“炸不断”的桥,二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志愿军英勇牺牲的悲壮场景。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只有满腔热血与坚定的信念,电影中的一幕幕彰显着凝聚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精神的抗美援朝精神,这是铭记历史、弘扬精神的最好教育。
曹俊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如今这样的繁荣昌盛,是无数英勇的先辈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组成了这片土地的砖瓦城墙,是他们的宁死不屈,捍卫这如今的浩瀚山河。长江黄河再汹涌,长城林园再坚硬,都抵不过,那集结成军的民族心。
我爷爷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在朝鲜战场上负伤下来,晚年一直饱受膝盖和脑颅内的弹片困扰,还有那极端严寒留下的风湿,但他一直向我诉说的是党的英明领导与伟大决策,没有那一仗哪来的和平安定七十年。
我们民族的精神,总在被一群又一群,坚定而有信念感的人证明着。
卢梦蝶
今天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电影《金刚川》。该电影从三个不同地视角叙述了抗美援朝战役中的一段历史:为了保证大部队按时抵达前线争取战争的胜利,志愿军战士们不畏牺牲地与敌军对抗,一次次修缮被炸毁的桥面,甚至最后采用人桥的方式过河。其中,最印象深刻和最令人动容的是革命前辈们为了后代人的安定,国家的不受侵犯在战场上展现出的不畏牺牲的精神。我们要对这份精神表示敬意,对他们的牺牲常怀感恩之心。
赵景茜
《金刚川》带我们回到了抗美援朝的艰苦岁月,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又逢外敌入侵,内忧外患之际,我们的先辈为了祖国的安宁和后辈的幸福,毅然背井离乡,去陌生的国家作战。最令我动容的是电影对各个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这样的人并没有被记住,他们只是万千牺牲将士中的一个,他们或许生性谨慎甚至有一点懦弱,但是面对困难,或者被逼上绝境之时他们无不拥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