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超导材料凭借零电阻、完全抗磁性等神奇特性,成为撬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支点。从探索可控核聚变“人造太阳”的无限能源,到推动电动飞机的绿色飞行革命,超导技术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人类未来。
由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主办的国产英文期刊《超导(英文)》(Superconductivity)应运而生,以超导技术为纽带,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开启了超导领域协同创新的崭新篇章。根据2025年6月18日发布的最新JCR报告,期刊影响因子上升至6.2,位列全球超导领域期刊最高水平。
创刊仅三年,该刊已成为全球超导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且是目前超导领域唯一一本被科睿唯安JCR(期刊引证报告)收录于Q1分区的期刊。在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中,《超导(英文)》在物理与天体物理大类中位列一区(Top),同时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应用物理、凝聚态物理三个细分学科中均占据一区,实现了领域内“全一区覆盖”。
应势而生:打造高水平、跨学科的国产英文超导期刊
作为横跨材料、物理、电气、能源等多学科的前沿交叉领域,超导技术已然成为智能电网、聚变能源、量子计算等关键行业实现革命性突破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该领域高水平专业期刊的力量有待加强,大量高水平学术成果散落发表于多个“综合类”顶级期刊,无法形成高水平超导研究成果的引领效应和跨学科交叉协同创新。而且国产期刊处于空白,亟需高水平的国产超导期刊为中国学者发声,引导重大原创性成果在我国期刊发表。
在此背景下,期刊的创刊团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机遇,《超导(英文)》期刊应运而生,旨在打破超导研究中理论、材料与应用之间的壁垒,强化高水平超导研究的学科交叉和聚集效应,打造高水平、跨学科的国产英文超导期刊。创刊初期即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从诞生之初便肩负起引领全球超导学科的发展,促使中国成为全球超导学术研究、工程应用和产业发展高地的重任。
期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秋良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之俭共同担任主编,汇聚了来自全球15个国家/地区的42位顶尖学者组成编委会。同时,一支高水平、富有活力的青年编委会是《超导(英文)》高效运作的另一大特色。这支队伍包括众多年轻的科学家,其中国家级青年人才24人、省部级人才41人。青年编委会依托每周例会制度高效运作,极大地提升了稿件处理效率,目前期刊的稿件平均审稿周期仅为32天。这种高效的审稿流程,对于追求时效性的前沿研究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产研协同:架起成果转化的高速桥梁
“产学研一体化”是《超导(英文)》期刊最鲜明的底色。不同于传统期刊只专注于学术研究,《超导(英文)》期刊密切关注超导产业的发展,与超导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超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为企业研发进展和产业转化成果提供权威交流平台,精准对接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
在内容策划上,“大型项目报告”(Large-scale Application Reports)板块聚焦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等重大项目,报道应用于聚变设施的磁体系统最新突破;此外,期刊连续跟踪上海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这是目前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距离最长的全商业化运行的超导输电项目,向世界展示了超大城市能源供给难题的超导方案。
针对超导产业用实验数据稀缺的痛点,期刊设立“科学数据报告”(Scientific Data Reports)板块,致力于构建超导实验数据库,避免重复研究,为产业转化提供关键数据支撑。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超导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逐梦未来:书写超导领域新华章
2025刚过半,根据最新发布的JCR报告,期刊影响因子上升至6.2,同时期刊2025即时影响因子已经突破5.0,即时CiteScore已经达到9.5。期刊制定了稳健的三年发展目标:对标Nature专业子刊,力争将影响因子提升至20,年发文量增加至200篇左右。用一篇篇前沿论文、一次次深度报道,为全球超导研究者搭建思维碰撞的舞台。
“立足中国,服务全球”是《超导(英文)》期刊镌刻在骨子里的信念,在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下,它更是一面旗帜,引领中国超导技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
供稿:赵跃 姚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