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时俱进,开辟砥砺前行新路径
是深耕教学实验的探索者
他,倾心奉献,构建科研竞赛新体系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引导者
他,心系祖国,弘扬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是宣扬科普育人的传播者
他就是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管理服务奖
一等奖获得者
电气工程系梁克靖老师
校2024年“管理服务奖”颁奖仪式现场(左三为梁克靖)
满眼生机,以才智为钧:探索实验教学新路径
自2018年进入上海交大以来,他一直扎根在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科竞赛工作第一线。从一名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到目标明确的奋进者,他走过了敬业务实又勇于突破的六年,把满腔热情献给了一直热爱的管理服务工作,始终把学生的实验教学作为工作重心,他认为,工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不能光凭纸上谈兵,必须依托于配套的实验教学;他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实践性强、直观性强、探究性强的特点,构建高效能、高质量、重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他融合前沿科技与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设计了原创实验项目《无噪音磁流体推进器设计》与配套演示软件,有力的支撑了《智慧能源》课程高质量的开展,并获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他积极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改革,线上线下并行建设,录制微电网控制系列实验教学视频,打造完善的线上教学资源,并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同步开设线上课程;第二主编课程教材,入选了中宣部“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国能源革命与先进技术丛书;有力的支撑《微电网控制系统综合实验》获评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
梁克靖不仅关注电气学科的教学建设,更心系学院需求,响应学校号召。他与电院团委教师经过多次讨论,不断完善授课方案,建设了电院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从课程安排、实践设计,到工具选择、课件制作全部亲力亲为,为的就是让同学们能真正从劳动中学到专业知识。依托实验教学、劳动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到大学生研究计划与创新计划等教学内容,累计服务我校学子2000余名。
另外,他还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色,利用专业实验设备,主动申请我校面向全国高中生的“学森挑战计划”暑期课程,在“电院暑期挑战营”下设立“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挑战营,引领高中生认知学科特点,洞察专业前沿方向,激发学术探索热情,服务我校育人战略。
一腔热忱,以执着为钧:构建跨专业科研竞赛融合新体系
梁克靖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以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首的多个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他开展一系列多方协调工作,积极整合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的资源,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在团队组建方面,他耐心辅导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织系统的培训,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为电气系取得了“互联网+”赛事的第一个国赛金奖,并且通过构建的跨专业科赛融合新体系,实现了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的优异成果。
梁克靖不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提升他们的科技实践能力,还带领学生前往西部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同学生一道前往新疆、云南、甘肃等地,通过走访新疆风光储新能源企业,新疆科普活动中心、云南曲靖市科技馆等,调研新能源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现状,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新能源技术与专业前沿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他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扎根一线,连续两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立项,并且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等奖等奖项。
赤子之心,以责任为钧:打造高校科普育人新品牌
科学普及作为高校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梁克靖。他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建设闵行区上海交通大学能源互联网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2021年获批闵行区授牌,2022年度综合评价优秀,“大零号湾”科技传播联盟核心代表,获得2023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他以专业的科普能力,获评2023年度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并做典型事迹报告,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多个科普项目,服务社会大众。
他充分发挥组织力量,积极联系院系教师,广泛发动学生群体,建设了一支涵盖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工程师、实验师、博士、硕士以及本科生的高质量科普队伍——能源互联网科技志愿服务队。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一直在科技传播的第一线,积极开展实验展演活动,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令人眼前一亮的实验表演,使实验展演成为知识传递与思维碰撞的盛会。作为2024年代表上海参赛的唯一一支高校团队,荣获了第七届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特等奖、最佳实验创意奖、“全国十佳科学实验展演人员”称号。
此外,梁克靖还着力打造《绿电实验室》科普品牌项目,组织策划并实施了近百场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覆盖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吉林、云南、新疆7个省份,科普覆盖面累计2万人次,获得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网、人民网等20余家媒体报道,社会影响持续扩大。
供稿丨温爽